自我成長︱如何成為擁有強大魅力的男生

「如果我討厭自己的個性,討厭我做什麼事都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生活,那要怎麼變成一個在女生眼裡有魅力的男生?」

 

很明顯你不可能抱持這樣的狀態去吸引女生,

即使吸引到了也是會互相沈淪的類型,

或是過了一陣子,女生被你的匱乏逼走。

如果你都不喜歡自己,你要怎麼相信有人會喜歡你?

 

喜歡是一種選擇,選擇活在自己想要的人事物、生活形態裡,

選擇讓自己成長為想要的樣子,

學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,

即使過程中伴隨著痛苦,

但那才是改變和成長的開始。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
 

昨天,我和阿灰在整理粉絲寄給我們的問題並選擇十題,拿來拍問與答影片。

在選擇問題的時候,我加入了這題。

因為這讓我想起往事。

 

那個在自卑和自大擺盪的自己,過與不及。

那時候的我,大多數的時間都討厭自己的個性,討厭自己的生活,討厭自己的選擇,討厭自己看待生活像如影隨形無法擺脫的陰影,恨自己無能為力。

 

少數時候,我會因為得到些許的認同感,而狂喜自負。

到了某個時間點,厭惡自己過了可以負擔的極限,我又開始自怨自艾,責怪這世界的世俗膚淺,怨嘆時不我予。

 

「要不是,我早就。」

「我想要,我希望,可是。」

怨天怨大地,全怪老爸不努力。

 

但我不太想讓別人覺得我很愛抱怨,所以如果旁邊有人在場我會選擇不說話,讓我的腦袋繼續轟炸自己。同時又擔心別人我發現我這些負面軟弱的思想,然後又加上另一層來自在意他人觀感的自我霸凌。

 

所以,到最後我索性就盡量自己一個人待著不出門。

 

但是,當我一個人獨處時,那聲音又被放得好大。

我開始想像如果我也能像其他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社交,

像那些受歡迎的人,外向活潑,妙語如珠,總是成為聚會焦點。

像是那些成長過程中很有個性的8+9,家裡有錢的富二代公子哥,或是什麼事情都可以名列前茅的風雲人物、意見領袖……

我想成為他們,同時又嫉妒他們。

 

但我不可能成為他們阿,

那是因為他們家裡有錢有資源,那是因為他們天生外向活潑,

那是因為他們運氣好,那是因為他們長大過程一切順遂,

那是因為他們長相帥氣有型,

那是因為…..他們又不是我……

 

我害怕人群、害怕社交,我害怕孤獨、害怕和自己相處。

所以當我一個人時,我會想盡一切辦法關掉那些批評自己的噪音。

我沈迷網路、沈迷遊戲,看電影追劇,窺探別人的隱私想像如果我也能擁有那樣的生活

 

我暴飲暴食,試著抽煙酗酒,那些可以讓我成癮的任何事物都代表快樂,因為他們能讓我脫離當下的現實,麻痺忽略那個我已經受不了的腦袋裡的噪音。

 

「如果我發現我受不了我自己了……,但那個我是誰?為什麼我會有兩個?一個聲音在批判自己,但那一個聲音是誰?來自哪裡?為什麼那個聲音要這樣做?再來,所謂的『我』究竟指的是什麼?」

 

我還記得那天晚上,我打開「當下的力量」,前面序言在講作者想通的過程,我好像感覺到了什麼。

那種對自我的深層厭惡、羞愧與不齒……

那種對外在世界的批判、標籤與憤恨……

我不想聊那些充滿自我肯定的心靈雞湯,在那之前我極度排斥厭煩那些被市場包裝成人生救命丹的激勵材料。

 

直到我先抽離了「我」痛恨「我自己」的這個概念,來自另一個虛假的自我,我們愛好嫉妒比較、附著於外在認同、不斷追求刺激的那個「小我」(ego)。

 

「如果我討厭自己的個性,討厭我做什麼事都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生活,那要怎麼變成一個在女生眼裡有魅力的男生?」

 

很明顯你不可能抱持這樣的狀態去吸引女生,

即使吸引到了也是會互相沈淪的類型,

或是過了一陣子,女生被你的匱乏逼走。

如果你都不喜歡自己,你要怎麼相信有人會喜歡你?

 

那麼你與他人的關係就會建立在需求無度的關注認同,來試圖撫平那來自內心深層的不安和缺乏自信。

即使,真的有人喜歡你,你也會因為羞愧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愛,害怕受傷而在下意識中先做很多傷害他人的行為。

 

武裝防衛、逃走、冷言冷語、不投入、保持距離、不願揭露脆弱、企圖維持表面的完美形象、深怕犯錯……

你需要意識到喜歡和討厭只是一種選擇,小我的任務是讓你活在一個虛假物化的身份認同。

然後,回到現實。

 

如果喜歡是一種選擇,如果你可以控制你自己的選擇(控制自己的想法、情緒、選擇、個性和人生),那麼你喜歡什麼樣的個性?生活型態?什麼樣的情緒狀態?喜歡待在腦袋裡的想法是溫柔鼓勵的還是自我霸凌?喜歡什麼樣的朋友?喜歡什麼樣女人?

 

而事實上,我們都有能力去做選擇,選擇為自己的想法、情緒、行為、交友狀況、健康狀態、財務、生活型態、感情和人生負責。

是的,那些都不過是一種選擇。

 

自我霸凌是一種選擇

厭惡自己是一種選擇

逃避現實是一種選擇

擺爛抱怨是一種選擇

批評責罵是一種選擇

比較嫉妒是一種選擇

憤怒仇恨是一種選擇

自怨自艾是一種選擇

不去選擇是一種選擇

趨炎附勢是一種選擇

避免衝突是一種選擇

 

迎合討好是一種選擇

妄自尊大是一種選擇

社交障礙是一種選擇

內向自閉是一種選擇

仇女厭世是一種選擇

 

但矛盾的是

如果我們可以選擇快樂,為什麼要選擇痛苦?

如我我們可以選擇提升,為什麼要選擇沈淪?

如果我們可以選擇連結,為什麼要選擇封閉?

因為在所有選擇的背後都有成本,都有個對價關係。

 

潛意識知道,如果我們要選擇提升,我們要付出什麼樣的犧牲,我們要放棄很多很多的短期享樂。(閒聊瞎晃、網路成癮、色情媒體成癮、垃圾食物、擺爛發懶、批評抱怨……

 

潛意識知道,如果我們要選擇成為一個「新的快樂的我」,要付出時間、能量、淚水、努力、情緒低潮和自我懷疑。

 

潛意識知道,如果我們要選擇成為一個「新的快樂的我」,不能夠抱怨、擺爛、找藉口、假裝自己是受害者和無能為力,欺騙自己毫無選擇。

 

潛意識知道,如果我們要選擇成為一個「新的快樂的我」,在過程會經歷很多的不安、恐懼、被羞辱、失敗和無數挫折,而且不能和身邊的人討拍索取認同和關愛。

 

潛意識知道,如果我們成為一個「新的快樂的我」 之後,會受到攻擊、被嫉妒、被批判,要面對新的更大的挑戰(而那個未知的恐懼我們深信自己應付不來)。

 

我們寧可接受安於已知痛苦的舒適圈裡,也不願面對未知的恐懼,即使事實上,那恐懼99%不會發生,而一旦穿越過後,那種內在成就和得到外在結果的美好感受難以言語形容。

選擇待在痛苦裡的對價關係有一種致命的黏著性和慣性,一旦黏上來就得費盡一切努力和覺悟才能擺脫。

 

而且,通常那種劣根性是一個習慣一個習慣,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盤根錯節的糾纏不清。

所以改變並不容易,他需要時間,需要耐心,需要一種盲目的信念,需要學習怎麼自己給自己灌溉,需要在過程中學會照顧自己和自己獨處。

 

好消息是:

這些都是過程的一部份。

痛苦和自覺是改變的契機。

選擇自我提升讓我們離開無能為力。

 

因為經歷過這些痛苦,所以我們知道我們無法再忍受,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,所以對比之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因為痛苦讓我們想要找尋新的出路。

自覺讓我們意識到,所有都不過是一種選擇,我們有能力選擇,就有能力去負責,也有能力去面對(任何在成長階段的未知恐懼)。

 

自我提升是一個人的事,自己的事,而且是百分之百是可控制因素。他讓我們離開無能為力。那些我們找的藉口會讓我們無助,因為我們把注意放在那些不可控因素,並過度放大他們在這個事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。

 

當然,我知道改變不容易,光是做出「我要改變」的承諾就已經讓人感到害怕不安。

因為即使我們還沒開始做,還沒失敗,就已經開始在害怕了。

 

「如果失敗怎麼辦?」

「如果我讓自己失望怎麼辦?」

「如果我被身邊的人嘲笑怎麼辦?」

 

其實沒有怎麼辦,你還是會活得好好的,受傷的只是你的ego

下次當恐懼來臨時,問問自己:

「如果沒有恐懼我會怎麼做?」

再來告訴自己:

「面對恐懼只有一個策略,就是放膽去做!」

 

我承諾你,當你跨出第一步,一切都會沒事的。

 

腦袋阻止你的聲音會安靜下來。

這世界依舊完美的轉動。

沒有人在乎你。

但在你的內在會升起一種許久未見的滿足感和平靜。

就像多年後重逢的老友一樣親切熟悉。

任何事都會好好的,你會沒事的。

 

Peace~

分享此頁面給朋友